棕扇翻飞传薪火,哈尼童趣映童心
发布人:上海晨兴公益基金会 发布日期:2025-09-30
9月19日,上海晨兴公益基金会云南公益行走进红河州绿春县戈奎乡中心小学。在这片浸润着哈尼文化的土地上,孩子们以生动的民族舞蹈展演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铜钱舞清脆悦耳,棕扇舞翻飞如画,悦动的舞姿中流淌着古老民族的韵律。而这背后,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温暖实践。

在云南绿春的哈尼山寨里,棕扇舞是镌刻在梯田文化里的活态史诗。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棕叶为道具,舞姿模拟哈尼族农耕劳作与自然崇拜,每一个翻转都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

在上海晨兴公益基金会“向日葵”人才振兴计划的支持下,戈奎乡中心完小将这一文化瑰宝引入校园,开设“棕扇舞兴趣小组”,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萌发、茁壮。

日常淬炼:从课堂到舞台的匠心培育

依托基金会的支持,学校特邀绿春县戈奎乡子雄村委会非遗传承人李成房(棕扇舞州级传承人)担任主导师,系统化教授棕扇舞历史脉络、文化精髓及基础步法,将哈尼族农耕文明的智慧融入教学,让传统舞蹈在校园课堂中焕发新生。


“拇指抵扇骨,手腕如流水……”每天下午的兴趣小组活动中,杨老师用“哈尼语+普通话”双语教学,讲解棕扇舞“三步一摆”的韵律奥秘。曾老师将舞蹈动作分解为“播种”“插秧”“收割”等农耕场景,让学生在理解文化内涵中掌握技法。同学们说:“跳棕扇舞时,我好像看到爷爷在梯田里干活的样子。”

学校组建“青苗—金穗—星火”三级舞蹈梯队:低年级练基础步法,中年级学队形变换,高年级抠文化表达。中心小学李校长创新“舞蹈成长档案”,用视频记录学生从“握扇不稳”到“扇随身转”的蜕变。学生们从一开始的笨拙练习与今年六一展演的流畅舞姿形成鲜明对比,见证着文化传承的力量。

六一绽放:当童心与传统共舞

今年“六一”儿童节,学校以“棕扇舞”为核心编排多个节目:


《民族繁花》——稚童初啼
一年级哈尼娃们手持迷你棕扇,用“膝部颤摆”的基础动作演绎哈尼族《栽秧调》,虽动作略显生涩,却将农耕文化的种子播撒在童年记忆中。家长感慨:“孩子回家教我跳‘小秧苗舞’,比玩手机有意思多了。”

《铜钱舞》—— 少年风华
中年级学生将铜钱舞焕新,创意“铜钱舞”的演绎:铜钱轻颤如“泉”,叮当声化作“风”,诠释着先民“招财纳福”的生活愿景。孩子们指尖翻转铜钱,让枚枚铜钱在掌心与指间灵动跳跃。抬手时,铜钱交叠碰撞,清脆声响似山涧清泉流淌;摆臂间,串钱流苏摇曳,叮当韵律如春日微风拂过。他们以铜钱为笔,以舞姿为墨,在舞台上勾勒出对富足生活的向往。

《哈尼宝贝》《哈尼玛》——文化永续
五年级学生共舞,少年的扇影灵动飞扬,最后定格为“火塘”造型——这是哈尼族“家族议事”的文化符号,寓意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文化生根:不止于舞蹈的教育哲学
学校将棕扇舞传承与师德师风建设结合,教师在编排中学习哈尼族“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双语教学中提升民族文化素养。校长说:“一把棕扇,扇出的是文化认同,握住的是教育初心。”

当哈尼少年的棕扇在阳光下划出优美弧线,当传统韵律与童声笑语在山寨回荡,戈奎乡中心完小用舞蹈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民族文化在校园中焕发新生,让教育之美在传统中汲取力量。这把小小的棕扇,正借着上海晨兴公益基金会的公益力量,扇动着文化传承的涟漪,向更远的未来延展……
上一篇:你保护世界 我保护你
下一篇:科普课程包,点亮山那头的科学梦

联系地址:上海市长宁区金钟路633号晨讯科技大楼1幢3层301室
联系电话:021-32523676


扫码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2 上海晨兴公益基金会 ALL RIGHTS RESERVE 沪ICP备2022001501号-1